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7F9KP_2bE#t=36
在 MediaTek 發表了他們首款真正八核心處理器後,不少朋友都開始留意四核心處理器和八核心處理器所帶來的差別。如果大家也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分別的話,遊戲開發商 Gameloft 就發表了一段視頻片段,以遊戲角度告訴大家兩者之間的分別。從片段所見,八核心處理器為遊戲帶來更極真實感的畫面,當中仔細的陰影效果、反光、鏡頭上的水滴等,將遊戲帶進了一個新的層次。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咪再鬧慢! 香港下載速度全球第一
2013-11-27
大家別再抱怨上網慢了,根據著名網絡速度測試網站 Speedtest.net 於過去 30 天的 Household Download Index 速度榜顯示,香港以每秒下載速度 71.22Mbps 領先全球成為 NO.1,新加坡及羅馬尼亞則分別錄得 52.75Mbps 及 50.26Mbps 而位列第二及第三位。看完以下的報告之後大家會覺得上網快一點嗎?
speedtest
Speedtest.net 根據最近 30天數以萬計的測試結果計算這一個 Household Download Index 指數,透過總吞吐量的移動平均值計算伺服器和客戶端之間少於 300 公里的測試總果。由指數可見,全球的平均指數只有 16.20Mbps,而科技發達的日、韓則分別錄得 40.74Mbps 及47.20Mbps 排第 6 及第 4 位,中國只有 16.46Mbps 排 44 位,而港人旅遊熱門地台灣則以 37.60Mbps 排行第 10。
大家別再抱怨上網慢了,根據著名網絡速度測試網站 Speedtest.net 於過去 30 天的 Household Download Index 速度榜顯示,香港以每秒下載速度 71.22Mbps 領先全球成為 NO.1,新加坡及羅馬尼亞則分別錄得 52.75Mbps 及 50.26Mbps 而位列第二及第三位。看完以下的報告之後大家會覺得上網快一點嗎?
speedtest
Speedtest.net 根據最近 30天數以萬計的測試結果計算這一個 Household Download Index 指數,透過總吞吐量的移動平均值計算伺服器和客戶端之間少於 300 公里的測試總果。由指數可見,全球的平均指數只有 16.20Mbps,而科技發達的日、韓則分別錄得 40.74Mbps 及47.20Mbps 排第 6 及第 4 位,中國只有 16.46Mbps 排 44 位,而港人旅遊熱門地台灣則以 37.60Mbps 排行第 10。
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失明女孩無臂少女 同步戰渣馬 (動新聞)
【本報訊】楊小芳沒有手臂,憑意志用雙腿跨過重重難關;蕭凱恩看不見,靠信心用雙手探索世間萬千。這對好朋友,明年2月結伴出戰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但首任導跑員的楊小芳最想的,是引領蕭凱恩像自己一樣學會獨立生活。連繫二人的除了一條導跑繩,還有全然的信任與承擔。記者:朱雋穎
訪問當天,恩恩雙手搭在小芳的肩膀上,半跳半走地現身跑馬地運動場。二人剛從更衣室出來,染得一頭彩藍頭髮的小芳,身上的運動衣印着「導跑員」,較小芳高半個頭的恩恩,則穿上印着「視障者」的運動衣,兩人一前一後,正準備她們第二次一起的練跑。
腳步節奏須盡量貼近
小芳以腳代手畫出彩虹,恩恩唱彈俱佳是鋼琴高手,兩人早已在很多不同場合碰過面。去過哪場運動會、做過哪一次義工,恩恩都能逐一細數。「呢啲又記得咁清楚,但就唔記得我!」小芳作狀抱怨道。原來恩恩一直沒把多次碰面的小芳,當做同一個人,直至今年8月的藝術節活動,小芳任司儀,恩恩獲獎,二人再遇才熟絡起來。「佢以為香港有好多個冇手嘅人都叫楊小芳囉!」聽到小芳無惡意的嘲諷,恩恩儍儍地笑、緊緊的抱着小芳,沒有眼神交流,恩恩自有其示好的方式。
分別跑過渣馬10公里賽的二人,過往都由健全者為她們領跑,這次小芳卻自動請纓要任導跑員,帶領恩恩「征戰」。當初,旁人以為小芳只是說說而已,恩恩的爸爸更覺得不可能做到,「以為佢哋講吓笑」,豈料二人越講越起勁,旁人也只好陪着她們勇往直前。最叫人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
一般導跑員帶領視障者跑步時,雙方都手握導跑繩、一前一後地跑。小芳沒有手,導跑繩就斜斜掛坐肩上,恩恩用手握繩,盡量貼近小芳的腳步。二人距離一旦拉遠,恩恩就難以感受小芳的節奏與方向,感到不安全;可是,若靠得太近,就有絆倒的危險,一旦繩勒到小芳的頸,小芳又無手去解開,恩恩又看不見,後果不堪設想。
跑10公里賽初嘗獨立
「佢同我一齊跑一定唔會跌倒!」小芳自信地說:「就算跌倒,都有我墊底。」恩恩也道:「我哋咁熟,唔擔心會跌。」說到底,要讓失明人士安心跑步,最重要是信任導跑員。而恩恩對小芳,信任中更有一份尊敬,「佢好似我生命中一個姐姐,有好多嘢都好值得我學習」。她覺得小芳好聰明,懂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把八達通卡扣在肩上,一個人往哪去都不怕。
「一個人生存,一定要學獨立」,聽着恩恩的讚許,小芳突然插嘴道,「無論現實係點都要適應,逼自己就會做到」。她認為恩恩太過依賴爸爸,而自己早在14歲時,就極力擺脫家人時刻守候在旁,「幾辛苦都要自己做」。她說,只要讓家人知道自己安全,定時定候報平安,他們就會放心、放手。10公里賽事的終點,只是恩恩嘗試獨立的起點,小芳想在來年暑假多跟恩恩一起到處去,「最想幫佢飛甩佢阿爸」。
導跑員體力須高三成
■恩恩唱彈俱佳熱愛音樂,鋼琴及聲樂更考獲八級資格。資料圖片
■以腳代手的小芳最愛繪畫,現於藝術學院修讀藝術高級文憑。受訪者提供圖片
【特稿】
訓練小芳及恩恩的一級田徑教練張鳳愛說,導跑員與視障者同跑,最重要是建立互信。小芳與恩恩感情很好,兩人互助互補,恩恩會輔助小芳換衣服、飲水;體能較好的小芳會幫恩恩拉筋,相信兩人是首對雙臂殘障領跑視障者的長跑組合。
篩選時做蒙眼測試
張鳳愛指,導跑員的跑步能力須比其帶領的人高三成,小芳平衡力及柔軟度極佳,領悟力高,加上勤於練跑,可協助平日少運動的恩恩。但小芳性格帶點倔強,常堅持自己做事的方法,如當初小芳想將導跑繩以紐扣或魔術貼繫在其跑衣上,但這樣做容易掉下來較危險,張就要向二人解釋,將導跑繩縫在跑衣上更安全。此外,因視障者較難掌握正確站姿與跑姿,教練說恩恩練跑積極,當初抬腿幅度不足、腳跟外翻等問題已改善。
除了小芳與恩恩,她們參加的「馬拉松101『伴你同行』訓練計劃」亦挑選26名健全中學生與18名視障或智障學生,訓練前者當導跑員,與後者參加渣馬10公里賽事。受訓學生須具長跑經驗,篩選時要做「蒙眼測試」,感受視障者的世界,「從心出發最重要」。
《蘋果》記者
訪問當天,恩恩雙手搭在小芳的肩膀上,半跳半走地現身跑馬地運動場。二人剛從更衣室出來,染得一頭彩藍頭髮的小芳,身上的運動衣印着「導跑員」,較小芳高半個頭的恩恩,則穿上印着「視障者」的運動衣,兩人一前一後,正準備她們第二次一起的練跑。
腳步節奏須盡量貼近
小芳以腳代手畫出彩虹,恩恩唱彈俱佳是鋼琴高手,兩人早已在很多不同場合碰過面。去過哪場運動會、做過哪一次義工,恩恩都能逐一細數。「呢啲又記得咁清楚,但就唔記得我!」小芳作狀抱怨道。原來恩恩一直沒把多次碰面的小芳,當做同一個人,直至今年8月的藝術節活動,小芳任司儀,恩恩獲獎,二人再遇才熟絡起來。「佢以為香港有好多個冇手嘅人都叫楊小芳囉!」聽到小芳無惡意的嘲諷,恩恩儍儍地笑、緊緊的抱着小芳,沒有眼神交流,恩恩自有其示好的方式。
分別跑過渣馬10公里賽的二人,過往都由健全者為她們領跑,這次小芳卻自動請纓要任導跑員,帶領恩恩「征戰」。當初,旁人以為小芳只是說說而已,恩恩的爸爸更覺得不可能做到,「以為佢哋講吓笑」,豈料二人越講越起勁,旁人也只好陪着她們勇往直前。最叫人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
一般導跑員帶領視障者跑步時,雙方都手握導跑繩、一前一後地跑。小芳沒有手,導跑繩就斜斜掛坐肩上,恩恩用手握繩,盡量貼近小芳的腳步。二人距離一旦拉遠,恩恩就難以感受小芳的節奏與方向,感到不安全;可是,若靠得太近,就有絆倒的危險,一旦繩勒到小芳的頸,小芳又無手去解開,恩恩又看不見,後果不堪設想。
跑10公里賽初嘗獨立
「佢同我一齊跑一定唔會跌倒!」小芳自信地說:「就算跌倒,都有我墊底。」恩恩也道:「我哋咁熟,唔擔心會跌。」說到底,要讓失明人士安心跑步,最重要是信任導跑員。而恩恩對小芳,信任中更有一份尊敬,「佢好似我生命中一個姐姐,有好多嘢都好值得我學習」。她覺得小芳好聰明,懂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把八達通卡扣在肩上,一個人往哪去都不怕。
「一個人生存,一定要學獨立」,聽着恩恩的讚許,小芳突然插嘴道,「無論現實係點都要適應,逼自己就會做到」。她認為恩恩太過依賴爸爸,而自己早在14歲時,就極力擺脫家人時刻守候在旁,「幾辛苦都要自己做」。她說,只要讓家人知道自己安全,定時定候報平安,他們就會放心、放手。10公里賽事的終點,只是恩恩嘗試獨立的起點,小芳想在來年暑假多跟恩恩一起到處去,「最想幫佢飛甩佢阿爸」。
導跑員體力須高三成
■恩恩唱彈俱佳熱愛音樂,鋼琴及聲樂更考獲八級資格。資料圖片
■以腳代手的小芳最愛繪畫,現於藝術學院修讀藝術高級文憑。受訪者提供圖片
【特稿】
訓練小芳及恩恩的一級田徑教練張鳳愛說,導跑員與視障者同跑,最重要是建立互信。小芳與恩恩感情很好,兩人互助互補,恩恩會輔助小芳換衣服、飲水;體能較好的小芳會幫恩恩拉筋,相信兩人是首對雙臂殘障領跑視障者的長跑組合。
篩選時做蒙眼測試
張鳳愛指,導跑員的跑步能力須比其帶領的人高三成,小芳平衡力及柔軟度極佳,領悟力高,加上勤於練跑,可協助平日少運動的恩恩。但小芳性格帶點倔強,常堅持自己做事的方法,如當初小芳想將導跑繩以紐扣或魔術貼繫在其跑衣上,但這樣做容易掉下來較危險,張就要向二人解釋,將導跑繩縫在跑衣上更安全。此外,因視障者較難掌握正確站姿與跑姿,教練說恩恩練跑積極,當初抬腿幅度不足、腳跟外翻等問題已改善。
除了小芳與恩恩,她們參加的「馬拉松101『伴你同行』訓練計劃」亦挑選26名健全中學生與18名視障或智障學生,訓練前者當導跑員,與後者參加渣馬10公里賽事。受訓學生須具長跑經驗,篩選時要做「蒙眼測試」,感受視障者的世界,「從心出發最重要」。
《蘋果》記者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3D Scanning at the Smithsonian : video example of scanning and printing!
3D Scanning at the Smithsonian : video example of scanning and print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oqTGEw7WA#t=22
3D scanning with the Smithsonian's laser cowboys (video)
"We're not scanning every object in the collection," Adam Metallo tells me, offering up the information almost as soon as we set foot in the Smithsonian's Digitization office. It's an important piece of information he wants to make sure I have, right off the bat. It seems that, when the story of the department's 3D-scanning plans first hit the wire, a number of organizations blew the scope of the project out of proportion a bit. And while the team's project is certainly ambitious, it's not, you know, crazy. It's the work of a three-person team, still in its nascent stages, attempting to prove the value of new technologies to a 167-year-old museum affectionately known as "the nation's attic."
In the fall of 2011, Metallo and fellow Smithsonian 3D scanner Vince Rossi (a duo the institute has lovingly deemed its "laser cowboys") unpacked their equipment in Chile's Atacama Desert. "They were widening the Pan-American Highway, and in doing so, they uncovered about 40 complete whale specimens," Rossi explains. "But it might take decades for them to remove the fossils from the rock, so we were able to capture this snapshot of what that looked like in 3D." The tool of choice for the expedition was a laser arm scanner, which utilizes a process the duo compares to painting an object, moving back and forth across its surface as the device records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its axes.
The results speak for themselves. As we sit down for an interview, two employees carry in a scaled-down 3D print of one of the scans, an impressively detailed and still rather large object they place on the table behind Metallo. The team is planning to print the whale out at full size for a future exhibit -- albeit in pieces, due to build-volume constraints in even industrial-level 3D printers. "The prospect of printing a 25-foot-long whale that we scanned in the Atacama Desert in Chile is pretty exciting," Rossi says with a smile.
Also impressive is the sheer diversity of the team's work -- fitting though, when you consider the breadth of the Smithsonian itself. Metallo and Rossi rattle off a number of 3D scans they've done for the museum, a list that includes orchids, gunboats, the first aircraft to ever fly and various parts of Abraham Lincoln's body. "About three years ago, we had a 3D scan of a cast of Abraham Lincoln's hand," says Rossi. "We did 3D scanning because mold making was not an option -- pouring silicone rubber on this object posed a risk to it. Without touching the object, we're able to capture it in 3D on the computer and deliver that data to a 3D printer that can bring it back into the world."
On a table next to the whale fossil sits a variety of 3D prints and laser-cut cardboard versions of the president's head. "Life casts were taken of Lincoln, just before the Civil War and in the remaining months of the war," explains Metallo. "So we have a 3D representation of a sitting president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years. By scanning the masks and seeing the toll the war took on the president, we have a much more viscer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he was going through." The key is minimal invasiveness -- 3D scanning affords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a lifelik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s without actually touching them.
The team utilizes a few 3D-scann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arm, each with its own limitations and employed for different jobs. The large-range scanner sitting on a tripo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om, for example, might be employed to scan a roomful of dinosaur fossils, a process that involves setting up a number of targets throughout the room to give the machine clearly defined reference points. None of these devices, however, were actually developed with such work in mind. "All these tools that were developed for different industries, like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the medical industry," explains Rossi. "We can see how these tool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mithsonian's mission."
It's a learning process, as is determining what to do with the final product. It's clear that there's value in scanning these priceless objects for posterity. However, unlike the museum's documents (which are scanned on a machine that shares the same space), it's hard to say precisely what the information will ultimately be used for. "The first reason we make an object available in digitized form is 3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use," explain Rossi. And indeed, the team is partnering with educators to increase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which will come in part with the increase of 3D printing in the classroom, thanks to consumer devices like 3D Systems' CubeX, which is churning away on a project for the majority of our visit.
And then there's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general public will do once the data is released on a wider scale. "We're intrigued to see what people can make with the data," says Metallo. "Everyone knows what to do with a photograph, but we want to see what the world can do with polygon models of Smithsonian artifacts."
(run on web) 新版 Smithsonian X 3D Collection 可以讓你看到甚至直接列印 3D 模型
新版 Smithsonian X 3D Collection 可以讓你看到甚至直接列印 3D 模型
由 Bin Chen 於 18 hours 之前發表
Smithsonian 在 3D 建模和列印上的能力我們已經見識過,不過那畢竟是給比較專業的用戶準備的。這次我們看到的是公眾版本的 Smithsonian X 3D,它是基於瀏覽器的 3D 查看軟體。它不僅可以讓你查看一些經過實體掃描生成的 3D 模型(包括古代動物化石和歷史上非常精美的藝術品),還可以通過下載檔案連接你的 3D 印表機,直接將模型列印出來。有興趣的可以去引用來源處看個究竟,如果使用 IE 的話可能需要安裝額外的外掛程式。
經由:Engadget
引用來源:Smithsonian X 3D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學生實驗: 放近WiFi 種子枯死
陳sir 的建議:
雖然這個實驗只是由學生做的,不是很科學化的。不過,我還是選擇安全一點的做法:
l
將WIFI 路由器放在遠離梳化、床等家人長時間逗留的地方。
l
不買訊號很強的WIFI 路由器。
l
睡覺或不用 WIFI 時,將WIFI 路由器關掉。
蘋果日報 國際要聞 2013-05-28
無線上網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份,有城市人甚至機不離手,不過丹麥一批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所得的結果可能令人三思。
白蠟樹吸收輻射
樹皮生腫瘤
丹麥五名9年級女學生,發現如果睡前將手機放在床頭,翌日精神難以集中。雖然她們無法驗證無線訊號對人腦的影響,卻想出設計簡單的實驗,測試無線訊號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她們在兩個分別設置WiFi路由器和沒有路由器的房間,各自放置六盤發芽中的種子。經過12日,他們發現最接近路由器的種子,大多未能發芽,甚至枯萎死亡,距離路由器較遠的植物生長較佳,但相對放在沒有路由器房間的植物,生長速度始終較慢。
雖然外界質疑,種子死亡可能與路由器發出的熱力蒸發水份有關,不過校方強調所有放置種子的盤都保持濕潤,並保持兩間房間恒溫。
事實上,荷蘭科學家亦進行類似的實驗,測試20棵吸收不同程度WiFi輻射的白蠟樹的健康狀況,發現曝露在強WiFi下三個月的樹,都出現輻射照射的病徵,樹皮出現腫瘤,樹葉亦變得暗啞無光。有瑞典科學家對這批小學生的發現感興趣,將會進行更科學化實驗,驗證他們的發現。
美國廣播公司
大公報 網站
多方驗證無線路緻植物不發芽事件 說法不可靠
2013-05-27 17:27:49|來源:京華時報|我要分享
「無線路由器附近的植物不發芽!」近日,一條據傳是「丹麥學生輻射實驗結果」的微博廣為流傳。昨天記者了解到,經多方驗證,這一說法並不可靠。
「丹麥5個學生的實驗引發廣泛關注:他們將12盆水芹分兩組放在兩個房間,溫度、水量相同,不同的是其中一個房間有兩個路由器,實驗持續12天。結果,在路由器房間的水芹幾乎不發芽,而另一組則能正常發芽。」這是一則近期在微博上被大量轉發的內容,由於無線路由器如今已成為了很多人家中的必備外設,因此「無線路由器緻植物不發芽」的說法讓不少網友頗為恐慌。
不過,多方驗證表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首先,從丹麥學生的實驗報告照片來看,在「沒有路由器房間」和「有路由器房間」的兩組植物發芽情況對比中,「有路由器房間」的一組植物發芽情況確實略低於「無路由器房間」,但大多數種子也都已經發芽,與微博中「幾乎不發芽」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根據丹麥當地媒體的報道,該實驗是5位中學生進行的,有科研界人士指出,這類實驗在嚴謹性、科學性上都與正規的科學研究存在很大的差距。
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親自用綠豆進行了實驗,他的實驗結果表明,靠近無線路由器放置的水泡綠豆,仍然能夠正常發芽。民間科普組織「科學鬆鼠會」成員「冷月如霜」也稱:「我是研究擬南芥(一種植物)的,我的實驗室、種植物的超淨台、讓植物發芽的培養房都是有無線網覆蓋的。我隻遇到過種子被蟲子咬食而不能發芽、由於環境潮濕種子提前失去活性不能發芽,或者種子存放5年以上自然死亡不能發芽的,其餘的情況都能夠正常發芽,哪怕是在有無線路由器的房間裏放了1年以上的種子。」(記者古曉宇)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全球首支3D打印手槍面世
全球首支3D打印手槍面世 (17:34)
明報
3D打印不是新奇事,但以這技術打印金屬手槍,並成功發射50發子彈,則是史無前例。
美國加州科技工程公司「固體概念」(Solid Concepts)宣布,成功製造全球第一款3D打印的金屬手槍,依照模板是美軍的經典裝備布郎寧1911式手槍,由超過30個3D打印原件組裝而成,包括不鏽鋼及一些特殊合金材料,實際裝配時間僅5至7分鐘。該公司還表示,截至目前這支槍已成功發射50發子彈,射擊距離逾27米,跟常規武器一樣精準。製作這樣的武器,所需設備成本約85萬美元。
不少人擔心,這項新技術將令更多人能自製武器傷人,不過該公司堅稱合法,負責人說:「事實上,我們是唯一一家持有聯邦槍支許可證的3D打印服務提供商。符合條件的客戶假如需要訂製一把獨特的槍,我們可以在5天內完成。」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video Z-Machines 機器人樂團:還有比這個更「硬派」的搖滾風格嗎?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3/11/03/z-machines-robot-band-maker-faire/
Z-Machines 機器人樂團:還有比這個更「硬派」的搖滾風格嗎?
由 Ross Wang 於 44 minutes 之前發表
文章分類: 機器人
當機器人放棄佔領地球的念頭,說不定他們將在樂壇找到一席之地(!?)。在今年眾機器人版聚團聚的 Marker Faire Tokyo 上,神秘的 Z-Machines 機器人樂團跳上台準備搖滾全場。這個成員完全是機器人所組成的樂團,成團的時間大約是今年的初夏時分,上面的照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吉他手與鼓手,可惜的是也十分有「黑金屬」感覺會發射雷射光束的 Keyboard 手 Cosmo 這次並沒有趕到現場。展場中的 Live 表演其實只有大約 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影片可以在跳轉後找到)-- 大致上有兩首歌的表演,此次展期中他們預計每天將會表演 6 次,嗯... 不太容易累這也機器人的好處之一啊!
三位機器人樂手都能獨立演奏曲目,雙吉他手 Mach 除了眼睛上的互動螢幕外,還有可以隨著節奏飄逸的電線頭髮。如果各位有注意到的話,它的每根手指頭都夾著 pick 負責每條弦,相信在 Solo 的時候將會瘋狂至極,更炫的是,負責壓弦的兩隻手的機制除了會隨著彈奏的部位發出光芒外,也可以看到其機械機制壓按的感覺真的是十分扎實;被 20 個鼓環繞的鼓手 Ashura,形象跟日本的雷神很接近,整體的氣勢真的相當強,也顯示出這支機器人樂團所擁有的超越人類極限的彈奏能力。
對開發團隊而言,製作這個機器人樂團的最大挑戰,是要確保連續演奏的時機與動作都能保持一致 -- 像是對鼓手 Ashura 而言,在打擊完銅拔之後鼓棒回復的動作其實會是在完整敲擊的中間位置,所以下次敲擊的行程計算與同步將困難非常多(還要配合腰部橫向旋轉等動作)。跳轉以後,除了可以看到主站編輯在這次 Marker Faire 展上拍到他們暖身準備與表演的片段也有提供官方的表演影片 -- 其中可以看到 Z-Machines 跟其他「人類」樂手的合作表演。或許下次,魔鬼終結者 / 未來戰士的機器人們會請他們自己來為自己彈奏電影主題曲了吧?不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手就是比你多(XD)。
Z-Machines 機器人樂團:還有比這個更「硬派」的搖滾風格嗎?
由 Ross Wang 於 44 minutes 之前發表
文章分類: 機器人
當機器人放棄佔領地球的念頭,說不定他們將在樂壇找到一席之地(!?)。在今年眾機器人版聚團聚的 Marker Faire Tokyo 上,神秘的 Z-Machines 機器人樂團跳上台準備搖滾全場。這個成員完全是機器人所組成的樂團,成團的時間大約是今年的初夏時分,上面的照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吉他手與鼓手,可惜的是也十分有「黑金屬」感覺會發射雷射光束的 Keyboard 手 Cosmo 這次並沒有趕到現場。展場中的 Live 表演其實只有大約 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影片可以在跳轉後找到)-- 大致上有兩首歌的表演,此次展期中他們預計每天將會表演 6 次,嗯... 不太容易累這也機器人的好處之一啊!
三位機器人樂手都能獨立演奏曲目,雙吉他手 Mach 除了眼睛上的互動螢幕外,還有可以隨著節奏飄逸的電線頭髮。如果各位有注意到的話,它的每根手指頭都夾著 pick 負責每條弦,相信在 Solo 的時候將會瘋狂至極,更炫的是,負責壓弦的兩隻手的機制除了會隨著彈奏的部位發出光芒外,也可以看到其機械機制壓按的感覺真的是十分扎實;被 20 個鼓環繞的鼓手 Ashura,形象跟日本的雷神很接近,整體的氣勢真的相當強,也顯示出這支機器人樂團所擁有的超越人類極限的彈奏能力。
對開發團隊而言,製作這個機器人樂團的最大挑戰,是要確保連續演奏的時機與動作都能保持一致 -- 像是對鼓手 Ashura 而言,在打擊完銅拔之後鼓棒回復的動作其實會是在完整敲擊的中間位置,所以下次敲擊的行程計算與同步將困難非常多(還要配合腰部橫向旋轉等動作)。跳轉以後,除了可以看到主站編輯在這次 Marker Faire 展上拍到他們暖身準備與表演的片段也有提供官方的表演影片 -- 其中可以看到 Z-Machines 跟其他「人類」樂手的合作表演。或許下次,魔鬼終結者 / 未來戰士的機器人們會請他們自己來為自己彈奏電影主題曲了吧?不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手就是比你多(X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