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
去年的日本福島核災難,半年內共將15京貝克(1京即1萬兆)核輻射物排放入大海,並已污染遠在1萬公里外的美國西岸藍鰭吞拿魚。15條接受檢驗的藍鰭吞拿魚,全被發現銫含量超標,平均超標4倍,較核災前高10倍。這是首次發現大規模遷徙魚群將核輻射物帶到如此遠的距離之外,負責研究的學者相信其他海洋生物,已將輻射物質帶到太平洋沿岸的各個地方,直言:「我們對這一發現感到吃驚。」 採訪:靜態組
太平洋藍鰭吞拿魚風靡日本以至全世界,是製作壽司的美味之選。這種魚在日本海和另外一些地點產卵,而在成長期間,通常會繞過日本南端,隨「黑潮」洋流沿日本東部海岸北上,途徑福島核事故現場,然後向東游約1萬公里,橫越太平洋,到達美國西岸,成長後才回到出生海域產卵。
較核事故前高10倍
在去年福島核災後的數星期,太平洋藍鰭吞拿魚的幼魚剛在這一個超高輻射的海域度過。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水域的小魚和浮游植物體內放射性物質含量增加。但是科學家未想到大型魚類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相信這些大魚可在長途遊弋的過程中釋除放射性物質。
由史丹福大學海洋生態學家麥迪根牽頭的研究團隊,在去年8月抽驗15條抵達加州,平均只有6公斤的幼年藍鰭吞拿魚,發現這些吞拿魚體內的銫137和銫134含量平均超標4倍,即較核事故前高10倍。
研究人員還檢測去年8月同一時間捕獲的黃鰭吞拿魚,以及2008年捕獲的藍鰭吞拿魚的樣本,都未發現銫134,而銫137的含量亦非常輕微,與預期相符。黃鰭吞拿魚終生都會在加州和墨西哥附近海域度過。反映藍鰭吞拿體內的核輻射物質是來自福島核事故。
影響全太平洋沿岸
麥迪根說,這些吞拿魚攜帶放射性物質,游過了世界最大的海洋,而且每條魚體內的銫134和銫137的濃度都差不多,無一例外,情況令人十分吃驚。
研究團隊相信,海龜、鯊魚和海鳥等其他曾在日本附近覓食的眾多海洋生物,可能已將源自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銫元素,帶到了太平洋沿岸的各個地方,他們計劃於今年夏季對迴遊太平洋的藍鰭吞拿魚進行更多檢測,同時還要檢測長鰭金槍魚、海龜和幾個種類的鯊魚。
根據日本的標準,所檢測到的輻射量不會損害人體,但麥迪根指他不會建議這是安全或不安全進食含輻射的魚,僅表示人們相信輻射是有害的。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